
汪希范烈士故居,是原中共平江县西三区区委驻地,位于平江县浯口镇晏家村。大门前的匾额“汪希范烈士旧居”,是开国上将钟期光所题写,门侧旁的挂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标志着这座老宅如今的身份。
汪希范烈士故居正门
故居始建于清末年间,占地面积1200余平米。迈进故居大门,两边是厢房,中间有一个大天井,再进去是堂屋。西厢房里设有纪念室,陈列着一些图文史实资料,介绍汪希范烈士的生平事迹。
汪希范烈士故居纪念室内部
“
矢志不渝 为革命奉献一生
41岁的汪震狮现任平江县向家镇国土所所长,是汪希范烈士的曾孙,负责管理故居。据汪震狮说,之前他父亲汪耀华管理故居多年,在父亲因病去世后,由他拿起接力棒,守护起这片精神家园。
汪震狮(左一)和浯口镇的镇村干部在故居
9月25日,记者到汪希范故居采访时,汪震狮为我们讲述了他太爷爷的事迹。
“从我上小学的时候起,我父亲就常常向我们提起太爷爷,把他的革命故事讲给我们听,说他这个人从小就聪明,非常了不起。”汪震狮对记者说。
汪希范,化名丁南,1888年出生在这栋老屋里。他在本地读高小后考入湖南第一师范,结识相交毛泽东、方维夏等一些师友,经常阅读进步政治书刊,接受革命思想熏陶。汪希范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在浯口从事教育工作,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在方维夏的引导下开始从事革命工作。 1923年,汪希范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平江党组织早期最早的党员之一,系平江县早期农民运动领导人、正师级革命烈士,曾任中共平江县西三区区委书记、湘鄂赣游击师政委、湘鄂赣省互济会主任。
汪希范烈士旧照
“太爷爷的故居也是当时大革命时期平江西三区地下党活动的重要联络点,革命初期曾有党和军队领导人李先念、钟期光、江渭清等革命先辈多次到家中召开重要会议。”说着汪震狮向记者展示了故居内遗存的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协会的账本、选票、宣传报纸等。
故居遗存的大革命时期的选票、账本、宣传报纸
回忆起汪希范烈士牺牲的场景,汪震狮言露哀婉。“我太爷爷为革命一共被捕七次,可惜最后一次没能幸免。”1940年6月6日清晨,汪希范被伪政府县长陈琨以护送回老家浯口为由押送其至河东天车岭,以汪希范逃跑为名将其暗杀,汪希范烈士身中五枪,英勇就义。
照片上石台阶右侧处为汪希范烈士英勇就义地点
(现为平江县汉昌街道驷马桥村)
“
崽卖爹田资助革命 钟期光上将盛赞
在采访过程中,汪震狮也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关于汪希范“崽卖爹田心不疼”的光荣故事。他说:“钟期光上将曾说他那时投身革命,身无分文,经常到汪希范家里求助,化缘。”汪希范是钟期光上将的姐夫,两人最初同为教书先生,又一道参加革命,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两人感情异常深厚。
钟期光上将为汪希范烈士旧居题匾原稿
据相关资料,汪希范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在浯口称得上是大户人家,有三进的院落,有几百亩的庄田。钟期光每次到汪家都要化缘,汪希范也是尽其所有予以支持。将食盐、药品、食油、腊肉等物,送给游击队,以解游击队困难时期的无米之炊。1936年汪希范悄悄将16亩田以400光洋抵押出去了,当时就交给了钟期光60元银洋,其余也陆续全部用于红军的给养。第二年春家里派人去作春耕田,才知道这块田姓王不姓汪了。
汪希范烈士用过的皮箱内遗存的钱币
钟期光上将曾对汪希范烈士高度评价道:“汪希范烈士是红军游击队、地下党有卓越成就的领导人,是能干的共产党员。”“平江英烈多,千秋万代歌”也是钟期光上将生前准备为汪希范烈士立传而作。
钟期光上将手书与其对汪希范烈士的生平回忆
“
赓续英烈精神 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汪希范的长子汪昆元,13岁参加革命,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原副主席张震上将同年参加红军,1931年入党,1933年6月在江西万载县作战壮烈牺牲(时任连长)。一门双烈士,父子两英雄,他们都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
汪震狮告诉记者,受太爷爷的影响,汪家后人五代人都有从军者,光他这一辈七人中就有四人参军,汪家人入党的也有十多个,他笑言:“光我们家党员就能开一个党支部了。”
在汪希范烈士故居前,晏家村党支部书记江七明对记者说:“村里的小学也会给孩子们讲汪希范烈士的英雄事迹,让后代人不忘历史,知道我们美好的今天来之不易。”
“热血洒大地丰功留与工农兵,浩气贯长虹伟业昭雪湘鄂赣。”汪希范烈士故居门口的对联铿锵有力,字里行间彰显汪希范烈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的气势。尽管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汪希范烈士的浩然正气,似汨水河畔的万顷碧波亘古长存。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来源于《平江六味斋》作者陈砚发,图片来源于汪希范烈士故居)
责编:单靓
来源:平江县融媒体中心
下载APP
分享到